夺金时刻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项目广场舞健身舞城市街道(社区)组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1-12-22 16:25 阅读次数: 作者:马梅 来源:安徽省体育局

 




档  案

单  位:淮北市相山区代表队

格  言:人人皆可舞蹈

成  绩: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项目广场舞健身舞城市街道(社区)组一等奖


草根广场舞 全运圆芳华


当同龄人已经在盘算着退休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在淮北,有一群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52岁的舞者,靠着跳广场舞,登上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最高领奖台,她们就是淮北市相山区广场舞队。从小区楼下的广场舞“大妈”到全运会竞赛场上的运动员,她们的故事,滚烫励志。

“草根”大妈蜕变为“专业”舞者

跟着音乐节奏踏起舞步,舒展双臂……台上的她们舞姿轻盈,裙角飞扬,很难想象她们都已经是“大妈”级的了。谈起跳舞的初衷,用“近乎痴迷”来形容队长兼教练孙玉兰一点也不为过。

1970年出生的孙玉兰,年轻时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不过她说,“最爱的还是跳舞。”2005年,“内退”在家又喜欢锻炼身体的她成了相山公园的常客,看到刘开渠纪念馆广场上每天有不少同龄人在跳第三套健身秧歌,节奏欢快,动作优美,让她一下子喜欢上了健身舞蹈。

从此,孙玉兰一头扎进健身舞蹈的世界,练舞、编舞、排舞、带团队,乐此不疲。“我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一个舞蹈动作经过我的演绎之后,大家都觉得对,就应该是这么跳的。”在舞蹈队,大家都知道孙队长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无论在台上或是台下,她总能给人带去无限的动力和活力,她是我们这帮老姐妹的带头人。”队员谭利平说。

从热爱到痴迷的还有队里的“老大姐”孟晓林,“我打小就活泼好动,爱打篮球,上学的时候打校赛,上班了打职工赛,后来还接触了溜冰、木兰拳,反正什么好玩我就玩什么。”2004年退休后,那颗野性的心又按捺不住,想“玩”点什么。2008年,孟晓林在淮北市老年大学学习时遇到了前来教舞蹈的孙玉兰,广场舞的出现犹如久旱逢甘霖,从此便如饥似渴地学习舞蹈,今年已经63岁的她仍然不改初衷。

说起学习舞蹈的过程,58岁的黄彩凤只用一个字形容自己“笨!”由于年龄较大,天生缺乏运动细胞,学起舞蹈来比别人慢很多。“但我是真喜欢跳舞,就喜欢跳起来那种美的感觉。”

这样一群对舞蹈有着特殊感情的“大妈”们,虽然年过半百,在孙玉兰的带领下慢慢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舞蹈队。

从业余团队成长为“老牌劲旅”

在淮北的舞林圈,“相山区文化馆舞蹈队”的名字可谓响当当。说起这支广场舞队,不得不再次提到孙玉兰。对广场舞“着了魔”的孙玉兰,渐渐成为广场上的领舞者和业余专家。2008年,由孙玉兰名字而来的“兰兰舞蹈团”成立,队员则由一批热爱舞蹈、热衷于健身的中老年业余爱好者组成。

一开始,舞蹈团的进展并不顺利。“兰兰舞蹈团”成立之初,学员们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并非科班出身,且年龄都在50岁左右,辅导起来困难重重。孙玉兰只能根据队员身体条件和个人喜好,先将她们分为民族舞、健身操、秧歌等小组,再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中老年人的教学方法,反复钻研、自编、设计舞蹈动作。


在孙玉兰的带领下,学员们有了不错的功底,便开始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和演出,队员们一边奔波于比赛场,回到训练场再刻苦训练。“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去做,坚持下来一定会成功。”孙玉兰经常鼓励队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队员们的专业水平日益提升。

小有名气的舞蹈队也渐渐被越多越多的人知晓,在2019年,孙玉兰所在的兰兰舞蹈队被区文化馆收编,正式加入相山区文化馆舞蹈队,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奖杯拿到手软。全国“玉屏杯”中老年舞蹈大赛一等奖、全国广场操舞暨安徽赛区选拔赛规定自选比赛特等奖、全国广场操舞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广场舞“贺岁杯”公开赛冠军……所获奖项不胜枚举。

从健身小广场跳到全运大舞台

过去的荣誉已成为历史,要想在全运会上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下真功夫是不行的。在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指导建议下,孙玉兰和团队认真思考,决定为全运会比赛编一支能展现安徽独特地域文化的舞蹈。“赛事的级别更高,自然要求更高。要想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要突破要创新。我们决定放手一搏!”

说干就干,结合之前的一些创作灵感,孙玉兰以安徽花鼓灯为基础舞蹈动作,结合淮河地区群众特有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等各方面特点,一连几天反复设计、编排,有时甚至晚上睡觉还梦见排练的场景,最终,一支热情奔放、活泼轻盈的新作品《东方芭蕾扭江淮》诞生了。

为了让全体队员尽快掌握新的动作要领,孙玉兰一方面以身作则,带头刻苦训练;另一方面带领队员从基本功练起,从表情、动作、神韵,再到踩着每个节拍的韵律感,锲而不舍力求完美。“最难教的还是眼神,因为眼神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对舞蹈和音乐的理解不到位,眼睛就做不到位,无法表达出舞蹈抒情、娇媚的感觉。”孙玉兰对队员们的舞蹈动作要求精益求精,有时为了一个眼神,都要练上上百遍。

这些有的需要带孙子、有的需要工作的“大妈”们每天挤出时间,早上不到7点开始排练,上午抠动作细节、练眼神,下午练整齐度、协调感。吃完晚饭后,有的回家加练,有的坚持来到训练馆继续练,每天不低于6小时的高强度特训和“开小灶”让部分队员很“吃不消”。

孟晓林坦言,许多人都说自己看着不像60多岁的,但年龄在那,身体素质和体能骗不了人。“我早上5点半起床,骑半个多小时电瓶车到训练场地,上午3小时,遇到练不会的中午就不回家吃饭,叫个外卖吃完下午再练3小时,晚上回家还要加练,第二天起床腿是僵硬的,不活动一会下不了床。”

练到什么程度呢,用黄彩凤的话说,“天哪!我当时累的想吐,最后10多天,我开始出现了头晕目眩的症状,还伴随上吐下泻。”因为是新编舞蹈,许多底子薄弱的队员学起来相当困难。“这支舞需要摆出各种拿扇子的姿势,有个虎口夹扇的动作以前从没学过,怎么都学不会,孙老师只能掰着我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

“说实话,我对她们非常严厉,达不到要求就加练。”最后10多天,队员们的努力孙玉兰都看在眼里,虽然压力很大,但她比谁都明白,好成绩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从惊险录制视频到最终高分夺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7月下旬,正值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节气,距离决赛的时间也越来越接近了,18名队员咬着牙挥汗如雨坚持。


“这可是全运会,这辈子没参加过这么大的比赛,我就是拼了老命也要练到底!”回想起此次备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黄彩凤豪爽地说,当时就是一个想法,就是要练,要拿出最好的表现。

队员兼助教丁丽丽也同样坚定,“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为了给家乡争光,大家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刻苦再刻苦地训练。”

那段时间,谭利平身体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强忍着坚持下来;郑巧云的脚底被磨破,简单处理后仍然苦练。临近比赛的日子,为了熟悉演出场地,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广场上反复琢磨舞蹈动作……越是坚持,越不舍得放弃,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气,拧成一根绳。

最后的决赛需要团队自己录制视频,上传系统后参加集中评审。为确保队伍的充分发挥,视频录制前几日,孙玉兰特地向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申请了一块崭新松软的地毯。然而意外就在不经意间发生。由于新地毯或多或少都会在表面残留胶水痕迹,舞蹈队员的舞鞋都是软底光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比赛当天在试录制时,一位队员恰好踩在胶水上,脚下一滑便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赶紧小声提醒队员快站起来,正式录制机会只有一次,试录是所有人非常紧张的时刻,这个时候摔倒,非常影响团队气势。”孙玉兰说起当时的情形依然神情紧张。

好在正式录制比较顺利,队员们完成了所有的动作,用热情奔放的舞姿、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广场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绽放了四分半钟无与伦比的精彩。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成了赛场上最美的风景,录制一结束,不少队员眼含泪水紧紧相拥。

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评委,她们以91.10的高分从全国2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夺得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展演项目广场舞城市街道(社区)组的一等奖。

从健身参与者到健身引领者

8月29日一大早,当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展演广场舞决赛一等奖的喜报传到相山区代表队18名队员耳中时,这个平均年龄过半百的团队个个像孩子似的欢呼雀跃,幸福的泪水挂满脸庞,大家的心情久久不平静。


从广场上草根“大妈”到登顶全国最高水平赛事全运会的领奖台,队员的舞蹈技术越来越成熟,参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如今孙玉兰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健身秧歌和广场舞裁判员、教练员,队员们多数也已成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的人还在积极备考一级。

团队坚持主动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在每年近二十场的公益演出活动和各项赛事的影响下,已经有400余人加入到健身舞蹈的队伍中来。

如今,相山区文化馆广场舞队已是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队伍。相山区还在不断壮大体育健身队伍,引导更多群众加入全民健身行列。截至目前,全区培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多人,国家级广场舞裁判员2人、教练员1人;辖区100余支活动队伍活跃于相城的大街小巷,诠释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未来,淮北相山区文化馆广场舞队的队员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续写安徽群众体育的荣光。